[ shí,dàn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时间 | 排名 |
---|---|---|---|---|---|
最新 | 61 | 2018年 | 61 | 2014年 | 59 |
2013年 | 63 | 2007年 | 61 | 2006年 | 71 |
1995年 | 63 | 1987年 | 63 | 1982年 | 78 |
明朝 | 69 | 元朝 | 96 | 宋朝 | 38 |
北宋 | 188 |
内容来源于:
石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嬴姓、李姓。
石姓起源一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康叔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及《春秋公子谱》等记载,春秋时期康叔的六世孙卫靖伯之孙公石碏,又称石碏,是卫国的贤臣,有大功于卫国,世为卫大夫。战国史学家左丘明在《春秋左氏传》中称赞石碏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石碏在此次变故中表现的大智大勇、大义灭亲,为后世君子们所称道。
石厚的儿子、石碏之孙骀仲,后来以祖父的字命氏,称石氏,史称石氏正宗。
石姓起源二
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的公子段,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宋国公子段,字子石,是宋平公子成的二儿子,他的后代都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商丘石氏。
石姓起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郑国公子丰又大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春秋公子谱》记载,春秋时期,郑国公族后裔有公子丰,是郑穆公姬子兰之子,字石癸,在郑釐公姬恽(姬髡顽)执政时期(公元前570~前566年)出任大夫,曾多子出使卫国、齐国。
在公子丰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河石氏。
石姓起源四
源于嬴 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石作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石作氏,是秦国早期的贵族世家复姓,原居秦邑(今甘肃天水故秦城)。到了春秋末期,在孔子的弟子中,有一名叫石作蜀,在史籍《孔子家语》中称为石子蜀。石作蜀,字子明,号卓子,冀人(今甘肃天水甘谷十里铺乡)。在石作蜀的故里,原有石子墓和石子祠,可惜早已荒芜。
在石作蜀的后裔子孙中,皆以先贤祖姓氏省文简化为单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三陇石氏。
石姓起源五
源于羯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后赵录》中记载,在五胡十六国时期,有匈奴别部羯族,其酋帅匐勒改汉族姓名为石勒(公元274~333年),建立了后赵政权,称后赵高祖,其同族的羯族部落酋长张訇督随着石勒改姓名为石会。此后,其后裔子孙皆随先祖改为汉字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上党、武乡石氏(攀附者居多)。
石姓起源六
源于鲜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魏书·官氏志》、《北史》的记载,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中有乌石兰氏、娄氏部落。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6年)迁部洛阳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时,将乌石兰氏、伊娄氏改为汉字单姓石氏、伊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大同石氏。
石姓起源七
源于突厥族,出自唐朝时期突厥族沙陀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沙陀族,亦沙陀突厥,源出西突厥处月部。唐朝初年,处月部散居于今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天山山脉东部巴里坤一带,当地有大碛,名为沙陀,故号“沙陀突厥”,汉史简称其为沙陀部。唐朝以后,建立后唐政权(公元923~936年)的唐庄宗李存勖、建立后晋政权(公元936~946年)的高祖石敬瑭、建立后汉(公元947~950年)政权的高祖刘暠(刘知远),均为沙陀部族人。石敬瑭,原名叫臬捩鸡,但欧阳修考证后,在所撰著的《新五代史》中说“臬捩姓不知其最初的来历”。因此,仍应为沙陀突厥自己的姓氏。臬捩鸡很勇猛,也善于骑射,谋略也很远大,他辅佐过李克用和李存勖,屡立战功,升至刺史。
在石敬瑭称帝后,其部属多有随之改汉姓为石氏,后多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太原石氏。
石姓起源八
源于昭武九姓,出自唐朝时期西域石国,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该支石氏,出自隋、唐时期“昭武九姓”之一的西域石国。石国,在今窣利境内(粟特,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唐高宗李治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唐王朝以瞰羯城为大宛都督府。据《新唐书》记载,隋唐时,在现在的中亚阿姆、锡尔河流域有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九姓政权,九姓自康以下的八姓都是康姓的支庶,康开始时在祁连山北的昭武城(今甘肃省临泽境内),九姓均以昭武为氏,史称昭武九姓。居民主要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居民勇猛善斗。九姓中的石国也叫柘支、柘折、赭时,在今乌滋别克斯坦的塔什干一带,国王姓石,都城在柘折城。唐高宗永徽年间(公元650年-655年),昭武九姓自愿投降唐朝,唐玄宗李隆基先天二年~开元二年(公元713~714年),大食人(今伊朗地区)曾侵入石国。唐开元初年,唐玄宗封其君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唐开元九年(公元721年)伊捺吐屯屈勒嗣立,曾请求唐朝政府讨伐大食国。
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莫贺咄吐屯复助唐朝政府擒突骑施可汗吐火仙,被封为顺义王。
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大食国的埃米尔纳斯尔入侵石国;唐天宝九年(公元750年),石国王子走大食乞兵,攻怛罗斯(今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击败唐朝将领高仙芝大军。
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唐朝政府曾封石国王子那俱车鼻施为怀化王。石国在至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尚遣使朝贡于唐朝。
后石国有人迁居中原,以国名汉称改汉字单姓为石氏,是为新疆、青海石氏。
石姓起源九
源于波斯,出自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九国志》记载,唐朝时期,古波斯族人通过唐蕃古道来华之人很多,有留居中原者,取汉姓为石氏。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国的利州司马叫石处温,后唐政权攻灭前蜀国之后,石处温率兵投降,后晋升为宁江军节度都知兵马使、万州管内义军都指挥使。后唐孟知祥椐蜀称帝建后蜀国之后,石处温到湖南芷江一带为官。石处温大力发展农耕,库存粮食多,上缴军粮也多,后官迁万州刺史(今重庆),活了有八十多岁。石处温便属于该波斯族石支。
石姓起源十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蒙古族朝鲁图德氏,源出蒙古察哈尔部,汉义“永恒的岩石”,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以姓氏汉义冠汉姓为石氏,亦有称乔氏、朝氏、晁氏、曹氏、朝氏等者。
石姓起源十一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⑴.回族石氏,最早为大食国在唐朝赴中国军队之随军商团领袖,即指国为姓,称食氏。该支食氏族人,因在清朝时期发动反清起义,失败后为避祸而改姓为石氏,后世代称石氏。
⑵.今居于河北泊镇的回族石氏,传说是元朝时期丞相脱脱之裔,其先去南方征调建筑元大都(北京)所用的木材、石料至泊镇时,适逢元朝被灭,无奈只好留居当地,并用征调的木材和石料修建了清真寺。当时,每逢遇明军盘问时,他们便指石为姓,后世代称石氏。
⑶.今居河南开封的石氏回族,源出宋朝时期由印度来中国的五百余家犹太族人,取汉姓为石氏,以示顽强生存。当时这些犹太族祖先有十七个姓氏群体,后经数百年的历史演变,至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以后,仅存有七姓,石氏便是其中之一。犹太族石氏族人后融入到回族,以头戴蓝色礼拜帽为显著标志,被称为“蓝帽回回”或“青帽回回”。
石姓起源十二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石佳氏,亦称实嘉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赤盏部,满语为Sigiya Hala,世居叶赫乌苏河(今吉林梨树),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者。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⑵.满族洪罗氏,亦称洪骆氏、候勒氏、霍罗氏、洪克罗氏,满语为Honglo Hala,世居松花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石氏、何氏等。
⑶.满族瑚锡喀氏,亦称呼依特氏,满语为Husika Hala,世居黑龙江流域,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胡氏。
⑷.满族石富察氏,满语为Sifuca Hala,世居倭济(今黑龙江宁安),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⑸.满族石穆鲁氏,亦称石莫勒氏,满语为Simulu Hala,世居浑春(今吉林珲春),后多冠汉姓为石氏、穆氏、鲁氏、萧氏等。
⑹.满族石马拉氏,亦称书玛哩氏,满语为Sumari Hala,汉义“小口袋”,世居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舒氏。
⑺.满族倭赫氏,满语为Uhe Hala,汉义“石头”,世居界凡(今辽宁抚顺李家乡界藩山),后多冠汉姓为石氏。
⑻.满族乌鲁哩氏,亦称吴鲁哩氏,满语为Uluri Hala,汉义“猕猴桃”,世居沾河(今吉林双阳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石氏、那氏、赵氏、吴氏等。
⑼.满族石克特立氏,亦称西克忒里氏、锡克特哩氏、锡得胡立氏,满语为Sikteri Hala,为卦尔察女真姓氏,世居讷殷(今吉林抚松松花江上游流域)、乌喇(今吉林永吉)、松花江以及黑龙江沿岸地区,后多冠汉姓为石氏、西氏、胡氏、奚氏、郗氏、邵氏等。
⑽.满族扎克塔氏,亦称扎克达氏、哲克达氏,满语为Jakta Hala,汉义“松树”,世居黑龙江流域,所冠汉姓为石氏、李氏等。
⑾.满族扎库塔氏,亦称查库塔氏,满语为Jakuta Hala,汉义“各八”,世居瓦尔喀(今南自长白山、图门江以北,北自黑龙江下游乌扎拉地方以南,东至俄罗斯滨海地区南部)、噶哈里必汉额里村(今吉林延吉朝阳川以西)、扎库塔(今吉林珲春图们江北岸、海兰江以西一带)、哈达(今辽宁省西丰县小清河流域)、萨楚库(今黑龙江宁安老松岭一带)、松花江沿岸及长白山区等地,所冠汉姓为石氏、张氏、包氏、朱氏等。
女真族的石姓 女真族中有一个姓谐音叫石盏,后来音译为汉字姓时就取复姓中的石字作汉姓,元代的剧作家石君宝的姓就是由此而来。
满族的石姓有一支由瓜尔佳氏一支改姓而来。明朝时瓜尔佳氏的布哈被明朝政府任命为建州左卫指挥,他的儿子和孙子阿尔松阿和石翰相继继任建州左卫指挥,石翰后来与人结仇,弃官迁居广宁,因为名字中有“石”字,就改姓为“石”。
石姓起源十三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达斡尔族倭埒氏,亦称沃热氏、斡勒氏、斡郎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斡勒部,世居黑龙江北境、齐齐哈尔(今黑龙江齐齐哈尔)、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一带)。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Ulie Hala。
达斡尔族、满族倭埒氏,在清中叶以后多冠汉字姓为石氏、沃氏、张氏等。
石姓起源十四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侗族、水家族、阿昌族、拉祜族、土家族、东乡族、黎族、羌 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石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字姓石氏,世代相传至今。
石姓起源十五
源于李姓改姓而来,属于避祸改姓为石氏
山东 滕州官桥镇莱村石氏。该支脉石氏并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卫国石氏纯臣石碏的传人,而是在明朝末年,因忠臣李三才受奸臣迫害,其族为避开官兵追杀,指石为氏而来。
根据《明史》记载和有关资料查证,滕州市官桥镇及其周边几个村子的石氏族人,而是明朝末年的忠臣李三才之后。三才乃明朝末年的朝中良臣,因功高盖世,受奸臣邵辅忠,乔应甲等人的排挤、诽谤和陷害,不得志,满门抄斩,后灭九族,被官兵追弑。后设法逃出虎口,逃到今天山东滕 州市官桥镇莱村,官兵追至,追问姓名,其随机应变,指石为姓。免遭一场大的劫难,其后人改姓石,兄弟两人由于避其杀戮,各奔东西,长达数年,见面不认识。偶有不期而遇,谈吐间,方之是同胞兄弟,啜泣涕泠,抱头言欢。老大姓石,老二姓李,此乃石李不分是也。兄弟二人死后,葬于蓬莱山丘,兄弟二人坟茔相邻,互 为守望,李氏坟茔西南行穴,石氏坟茔西北行穴。而后两姓和睦传世,互相照顾。李氏改石氏,给石氏的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传承石氏文化做出来了不朽的贡献。
《滕州莱村石氏谱》石氏谱序:腾邑有生石瑶堪以撰谱序属余余不敏情,勿容辞询,所由来遂所染翰以志之按,石氏之腾前明天启间也,本姓李,洛阳人士,庐州知府,其父三才明荩臣(原指帝王所进用的臣子,后称忠诚之臣)也,时魏忠贤诬劾(音he)党人,三才公虽卒数年亦为所罔,李公畏祸,枽(音:ye,古同“枼”)官隐去,曰遇祸而陨生宗嗣,莫衍思患,而预防明哲之机,腾东南蓬莱村居焉不敢显其姓,因指蓬莱而以石为氏云。
始祖元,字复始,本姓李,前明万历年间进士,初任庐州知府,洛阳人,其父李三才,嘉靖年间进士院右佥[ 音qiān]都御史巡抚,淮扬总督漕运既卒,至天启五年,崔呈秀、魏忠贤诬刻党人李三才等,后复始避祸弃官来滕邑东南四十里家焉,因名蓬莱遂以石为氏,其弟至仍氏李,于是阙荆棘,建屋舍,日出而作,日落入息,俨然农家者流居邻,未有知其由来者,其真善于。在清朝、民国,被乡邻首推为鲁腾名门望族。其族支繁叶茂,自始祖起,至今已传世十四世-至十五世,族人近千人。
滕州市官桥镇莱村石氏班辈字(二十六字)派行:之廷开惠玉峰,凤韫正思扬,和声兆吉祥,兴隆维继广,敏德永怀良。(其内容资料该支族人滕州莱村石岩提供)
石姓起源十六
其它改姓 :历史上有人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如娄姓改为石姓,《北齐书》中记载北齐的一位王后—神武明王后娄氏于 太宁二年(公元562年)将自己的姓改为石姓。
据北魏 崔鸿撰,载何镗《汉魏丛书》中的《别本十六国春秋卷二后赵录》记载,十六国中有一张姓的人改名叫石会。
石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体,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一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四百四十三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7%左右。
距今约两千多年以前,在石碏大义灭亲的贡献之后,他们一家人长期在卫国飞黄腾达,世代子孙都贵为大夫。由此可见,石氏族人最早发源于当时的卫国之地,即今天的河南北部一带。
以卫国为源地的石氏族人,其最初的播迁方向就是现在的山东,山东与河南相邻,又是原鲁国之域,准确地说,在卫公子姬州吁弑其君后,石氏族人已有在鲁国活动的身影。
秦、汉两朝以前,石氏族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繁衍,同时有部分人徙居江南。
汉朝时期,石氏族人已播迁至今山东省北部、河北省南部,及河南省境的黄河以北地区,并很快成为石氏族人早期的繁衍中心。
魏、晋、南北朝时期,昌盛为渤海、平原两大郡望,这两大郡望的石氏族人都是石石昔的后裔,他们尊石石昔之裔孙石奋为开基祖。另外,石氏族人在北方还有三大聚居点,即武威、上党、河南三大郡望。其中上党石氏族人是十六国时后赵石勒的后裔,河南石氏是鲜卑乌石兰氏的后裔。平原石氏族人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已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而河南石氏也有部分在唐元和年间以前徙居虢州(今河南灵宝)。
唐朝初期,有石氏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漳并落籍,唐天成四年(公元929年),石琚自安徽寿县徙居福建同安,其后散居闽粤各地。
宋、元两朝以后,石氏族人已遍及江南大部分地区。明朝初洪武年间,石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天津、陕西、甘肃等地。此际,有石玉全在福建南靖永丰里开基,其后子孙有许多人去台湾,进而又远播海外。
如今,石氏族人分布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为多,这六省石氏约占全国汉族石氏人口的63%。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徂徕堂:以望立堂。宋朝石介,山东省徂徕山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其先祖唐末由山东乐陵迁至兖州奉符云亭里商王村(今山东泰安徂徕镇桥沟村)。150年间“富于粟,豪于乡里”。石介叔伯兄弟21人分16院。人口约30万,主要分布于山东中南部和江苏中北部等地区。
六顺堂:以得姓始祖石碏的教诲立堂。详《左传》隐公三年。
一、石shí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回、傣、鲜、苗、彝、壮、侗、景颇、哈尼、裕固、水、土家、拉祜、布依、傈僳、维吾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於卫,世为卫大夫。”其后以字为氏。(按《姓氏考略》注引《春秋公子谱》云:“石骀仲之后。”)又引《路史》云:“(骀仲)即石珮。”其据《礼记·郑注》按:“骀仲为石珮之族。《路史》谓‘即石碏’,误。”兹并录以备考。
2、出自西域沙陀人。《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姓》:“后晋高祖(按:五代后晋高祖为石敬瑭)本西域人,冒姓石氏。”郑樵亦注:“五代石氏建国,号‘晋’。”
3、或为乌石兰氏所改。《魏书·官氏志》载:“乌石兰氏改为石氏。”
4、或为娄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北史》注云:“娄姓有改石氏者,齐武明皇后用巫媪言改石氏。”
5、或出自羯族。十六国时后赵之石勒、石虎者是。
6、或为张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后赵录》注云:“张㔨督改(为)石会。”
7、或为冉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后赵录》注云:“冉闵冒石闵。”
8、《辞源》注云:“隋唐时石国(故地在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人来中国,有人以石为姓。”
9、为清代满族姓瓜尔佳氏所改。《清通志·氏族略·总论·以名为氏》载:“石国柱,官工部尚书,封三等男爵,本姓瓜尔佳氏,父石翰,居辽东,因名有石字,遂以为氏。”
10、满族石佳氏、倭赫氏、倭勒氏皆改为单姓“石”。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11、苗族之石姓,分布於湖南之花垣、保靖、吉首等地,或为时姓所改,称作小石;或为廖姓所改,称作“大石”。
12、拉祜族之石姓、为“宋石”氏所改,取其末音谐以石字而为单姓。
13、锡伯族之石姓,为石佳氏所改,取其首音谐以“石”字而为单姓。
14、回族之石姓或分布在河北镇泊,“自称元代脱脱丞相后裔,传说其先人为元大都(今北京)的建设到南方征调珍贵木料,运至镇泊时,适逢元朝被朱元障灭亡。无奈,只好留居镇泊,并以征调之木料,修建了清真寺。为了避祸更不敢说自己是脱脱的后人,便指石为姓,传至今日。”
15、裕固族之石姓,由“齐鲁”氏所改。“齐鲁”为裕国语之音译,汉意为石头。本为户族名,以为姓,后或取其汉意改为单姓“石”。注(11)——(15)参见《中国人的姓名》。春秋楚有石奢,昭王相;宋代有石守信,又有石延年;太平天国有石达开。
二、石
石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5%,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石姓约占全国汉族石姓人数63%。
石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卫靖伯之孙石腊,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石腊之孙骀仲,以祖父字为氏。
2、春秋时宋公子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
3、春秋时郑公子丰之子,公孙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
4、春秋时晋扬(一作杨)食我,字伯石,其后必有以其字为氏者。
5、虢州石氏系出乌石兰氏。北魏时乌石兰氏改姓石氏,见《魏书·官氏志》。又有,其先姓乌石兰氏,九代祖猛,始从拓拔氏入夏,居河南、遂去乌与兰,独姓石氏,见《韩昌黎集》。又,北魏嗢石兰氏改为石氏,一说,嗢石兰氏即乌石兰氏,后人恐与乌落兰氏相混,遂改乌石兰为嗢石兰。
6、上党石氏,羯人之姓,其先为匈奴别部,后散居上党、武乡。
7、唐时回鹘人之姓,见《全唐文》。
8、唐时太原石氏源出沙陀部。五代十国时后晋高祖石敬瑭之四代祖璟,为沙陀部人,石敬瑭冒姓石氏。
9、万州石氏系出波斯,五代十国时前蜀利州司马石处温是也,见《九国志》。
10、唐时幽州石氏系出胡人,见《太平广记》。
11、西域石氏,本石国羯胡。五代十国时后赵石勒之祖为康居人,康居支庶有石国,故以石为姓。石国一作柘支(故城在今乌兹别克斯
石姓名人:
石作蜀,春秋时成纪人,孔子弟子。一说石作为复姓。
郡望:渤海、武威。
石姓古代名人
石碏石于隆庆二年卒官,赠左都督。铜仁有石公祠,祀希尹。史称希尹与何卿、沈希仪齐名。现万山镇留存有他建的大石桥一座
石作蜀东周,字子明,号卓子,冀(今天水市甘谷县十里铺乡)人。生于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殁于周敬王四十一年,(公元前479年)。自幼胸怀远志,聪颖敏学,仰慕孔子。成年后,不远万里徒步东鲁,投身孔门,得圣人教育和熏陶,身通六艺,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
石奢春秋,春秋时期楚国大臣,楚昭王相(令尹),为官坚直廉正,无所阿避。有杀人的人,追之上去一看是自己的父亲。放走其父,归还自请罪。派人对楚王说:“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楚昭王说:“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回答:“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石奢遂不受令,自刎而死。,参考文献:《史记》卷一百一十九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石申战国,魏国人,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占星家。开封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著有《天文》8卷,西汉以后此书被尊为《石氏星经》。著名的《甘石星经》,为后人托名甘德、石申。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其出没的规律,记录名字,测定一百二十一颗恒星方位,数据被后世天文学家所用。经过长期观测,详细考核,测出恒星138座,810个。,与齐人甘德根据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所制成的图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恒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原著《天文》8卷,早佚。后人拾遗补阙,把它与甘德的《星占》8卷,合称《甘石星经》,又名《星经》,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间刊印的《道藏》一书,题名为《通占大象历呈经》。今存的《甘石星经》为2卷。
石奋西汉(?—前124),西汉大臣。字天威,号万石君,河内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无文学,恭谨无比。初为小吏,侍高祖。帝爱其恭敬,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文帝时官至太中大夫。景帝即位,列为九卿,身为二千石,四子皆官至二千石,号为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养老归家。“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谨慎小心是他性格的主要特征。司马迁认为石奋虽不善言谈,但却敏于行事。,配琅琊王氏,子四:建、甲、乙、庆。景帝时与四子皆二千石,号万石君。《史记》有传。墓在京兆北三十里。
石庆西汉,西汉丞相,石奋(万石君)之子,曾经担任太仆。一次,他为天子驾车外出。天子问他总共有几匹马驾车。石庆用马鞭逐个数完以后,举起手说:“六匹。”在万石君的子孙之中,石庆是最随便的一个,但还是这样地认真。后来,他调任齐国的丞相,全齐国的人都仰慕他们家的品行,因此,他不用下什么命令齐国就太平了。此后,齐国人还特意为他建立了祠庙以示敬仰,这就是石相祠。
石苞东汉(?-273年),字仲容,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东汉末至西晋时期官员,三国时曹魏和西晋重要将领,晋朝开国功臣,官至西晋司徒。,配京兆朱氏。子六。少,余失传。,越字宏伦,行公一。苞公长子。仕晋为散骑郎。配东莱吕氏,子一:岩。,乔字宏祖,行公二。苞公次子。历官至尚书、散骑常侍郎。配琅琊王氏,子二。同弟崇被害。,统字宏绪,行公五。苞公三子。仕晋鸿胪寺卿,封乐陵郡公。配章氏,子一:顺。,浚字景伦,行公六。苞公四子。仕晋黄门侍郎。配莫氏。,隹字彦伦,行公八。苞公五子。仕晋阳平太守,封混池侯。惠帝时因弟崇亦被害。配李氏。子一。,崇,字季伦,苞公六子。仕荆州刺史,散骑常侍、侍中。惠帝时被害。
石崇西晋,西晋时为荆州刺史,以劫夺客商而积财产无数。与贵戚王恺、羊琇等争为侈糜。八王之乱时,为赵王司马伦所杀。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东北)人。西晋开国元勋石苞第六子,西晋时期文学家、大臣、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石崇发家是在荆州刺史任上劫掠往来富商致富,可是之前石崇和皇帝的舅舅王恺几轮斗富已然大获全胜。石崇是元勋之子仕途自然平步青云,后来渐渐不得志乃在洛阳城北二十里河阳购置金谷别业,招集天下文人结社吟诗好不风流。外甥欧阳建曾得罪小人孙秀,孙秀得志后又向他索要绿珠,石崇不给,被诬为乱党,夷三族。晋惠帝复位后,以九卿礼安葬石崇。
石冰西晋(?~304),西晋时蛮族起义军将领。太安二年(公元303年),张昌发动荆州汉、蛮各族人民起义,派他分兵东攻扬州,击败刺史陈徽,占领扬州诸郡,不久攻破江州,临淮(今江苏盱眙)人封云起兵响应,进攻徐州。永兴元年(公元304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为陈敏所败,被迫北依封云,与封云同为叛徒张统所杀。
石勒十六国(274-333),建后赵政权,字世龙,原名匐勒,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非传统意义上的正宗石姓,属于少数民族改姓。《晋书·石勒载记》:石勒,上党武乡羯人,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祖邪奕于,父名乞翼加。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公元319—333年在位,从奴隶到皇帝的。319年称赵王。没于333年。谥号:明帝;庙号:太祖;安葬地:高平陵;曾用年号:太和(328年二月—330年八月);建平(330年九月—333年)。
石敬瑭唐朝,生于唐景福元年(892年),卒干后晋天福七年(942年),太原沙陀族人,非传统意义上的正宗石姓,属于少数民族改性,五代时后晋王朝的建立者,即后晋高祖,936年至942年在位。石敬瑭为人辩察,多权术,好自矜大,所聚珍异,穷奢极丽,宫殿悉以金玉珠翠为饰。他对契丹百依百顺,但对百姓却如虎狼一般,凶恶狠毒,用刑十分残酷。石敬瑭晚年尤为猜忌,不喜士入,专任宦官。由是宦官大盛。由于吏治腐败,朝纲紊乱,以至民怨四起。游牧在雁门以北的吐谷浑部,因不愿降服契丹,酋长白承福带人逃到了河东,归刘知远。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2年),契丹遣使来问吐谷浑之鼎,石敬瑭既不敢得罪手握重兵的刘知远,更不敢得罪“父皇帝”,由此,忧郁成疾,于六月在屈辱中死去,时年51岁,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显陵(河南宜阳县西北)。
石恪五代,中国五代时期画家。
石守信北宋(928年-984年),北宋初大将。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兄弟。乾德初(963年),一日晚上,宋太祖与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将领饮酒作乐;酒酣之际,太祖忽然说:“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人听到心头一惊,惶恐下跪:“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太祖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人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陆下哀矜之。”太祖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等人谢日:“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隔天,诸将都递上一份奏章,推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皇帝准以辞职。太祖一一照准,并给他们一些闲官头衔。石守信改授天平军节度使出镇郓州(今山东东平),赏赐甚厚。这即是史谓“杯酒释兵权”。开宝五年(972年),守信之子石保吉娶宋太祖第二女延庆公主。太平兴国四年(979年),随宋太宗征辽。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徙镇陈州。石守信以“贪婪无厌”著称,史载“累任节镇,专务聚敛,积财巨万。尤信奉释氏,在西京建崇德寺,募民辇瓦木,驱迫甚急,而佣直不给,人多苦之”。
石介北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因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及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很大,开宋理学风气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天圣八年进士。曾任国子监直讲,“从之者甚众,太学之盛,自先生始。”官至太子中允。和孙复、胡瑗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并称“宋初三先生”,强调“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主张“息民之困”。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石泰宋道士,号杏林。遇张伯端(即张紫阳),得授金丹之道。常以医药济人,不受其谢,惟愿病者植一杏树,久遂成林,人称之为“石杏林”。
石君宝元朝,元代戏曲作家。平阳(今山西临汾)人。生卒年不详。以写家庭、爱情剧见长。著有杂剧10种,现仅存3种:《鲁大夫秋胡戏妻》、《李亚仙花酒曲江池》、《诸宫调风月紫云亭》,另7种皆佚。今人孙楷第《元曲家考略》考出石君宝为女真族。姓石□,名德玉,字君宝,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去世,享年85岁。
石邦宪明朝,字希尹,号南塘,贵州清平卫人。明世宗嘉靖七年嗣世职为指挥使,累功进铜仁参将,终任贵州总兵官凡十七年,身经大小数十百战,前后得晋秩俸三次,功绩显赫。明朝兵部侍郎张子仪有《赠石南塘总戎》诗:“老将西南日,雄提百万兵,斗牛横剑气,草木动风声。得士黄金贼,投壶白玉轻。池中谁赤子,天外有长城。”
石亨明朝,明朝渭南人。善于骑射,具有较高的军事指挥才能。因战功进封武清伯,后参与明英宗夺门之变,深得明英宗赏识。但最终因结党营私、干涉朝政,得罪瘐死狱中。
石廷柱明朝,辽东人。先世居苏完,姓瓜尔佳氏。明成化间,有布哈者,为建州左卫指挥。布哈生阿尔松阿,嘉靖中袭职。阿尔松阿生石翰,移家辽东,遂以“石”为氏。石翰子三:国柱、天柱、廷柱。万历之季,廷柱为广宁守备,天柱为千总。太祖师至,巡抚王化贞走入关,天柱先与诸生郭肇基出谒,且曰:“吾曹已守城门矣。”翌日入城,廷柱从众降,授世职游击,俾辖降众。
石柳邓苗族社会发展历史上反抗封建压迫剥削的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
石玉昆清朝,清子弟书演员。擅长《龙图公案》。演唱时自弹三弦自唱,其唱调称为“石韵”、“石派书”。相传小说《三侠五义》、《小五义》等均是别人根据他的唱本改写而成。
石达开(1831年-1863年),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人,太平天国名将,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武学名家,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岁“被访出山”,十九岁统帅千军,二十岁封王,英勇就义时年仅三十二岁,有关他的民间传说遍布他生前转战过的大半个中国,天京事变后,回京辅佐天王,因不被信任,负气出走,转战数省。1863年5月兵败大渡河,自投清军,6月于成都被杀。
石镇吉广西贵县龙山人,翼王石达开族弟,清末太平天国杰出的军事将领。
石芾南清朝,即石寿棠,字芾南,清代安东(今涟水县)人,医学家。撰有《医原》,其书总论囊括人身脏腑、五行、阴阳、诊法、用药和内、妇、儿等多门学科。
石鑒西晉,太尉
石敬岩明代,武術家
石宪章中国书法家
石姓近代名人
石瑛(1879年-1943年12月4日),字蘅青,中国湖北省阳新县燕厦(今通山县新庄坪)人。“湖北三杰”之一,被人誉为“民国第一清官”。曾任国立武昌大学校长。
石美玉(1873年5,月1日-1953年12月29日),祖籍湖北黄梅,自幼在江西九江生活。在美国的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of,Michigan)的医学院毕业。她和同学康成(康爱德)(Kang,Cheng,Ida,KahnIda,Kahn,1873-1930)是中国最早留美学医回国的女医生,也是中国最早受西式教育的女医生。她回国以后成为长江中游地区很著名的一个女医生,并且创办了九江但福德医院(今九江市妇幼保健医院),自任院长。康成后来去了南昌创办医院。传闻石美玉女士曾经被孙中山先生追求,但两人因理想各异而未能共谐。石美玉不仅在医疗方面享有盛誉,同时她也是中国早期著名的华人女布道家。当时妇女能够讲道的是很少很少,她是很特别的一位。“在中国基督教人物小传”里面介绍石美玉在布道方面的贡献跟名声可能比她作医生名声还大。1920,年,她与美国宣教士胡遵理(Jennie,V.,Hughes,1874年-1951年)一同脱离信仰转变成为“现代派”的美以美会,二人同到上海的南市制造局路,创立了伯特利教会、伯特利医院(今上海市第九医院)和伯特利中学。1930年代,伯特利教会在发起成立了伯特利布道团,到中国各省举办奋兴会,讲员有宋尚节、计志文等,产生了很大影响。
石志本(1907-1975),湖北省大悟县宣化店人。1928年参加赤卫队。次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方面军连、营、团长。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团长、太行军区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军区旅长、华北军区纵队副司令员。参加了百团大战和上党、邯郸、安新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察哈尔军区司令员、北京卫戌区副司令员。是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石美鑫(1918-),1943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1978年出任上海医学院(当时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院长。现为上海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外科学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并任《辞海》、《《胸部外科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副主编。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徂徕堂:以望立堂。宋朝石介,山东省徂徕山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其先祖唐末由山东乐陵迁至兖州奉符云亭里商王村(今山东泰安徂徕镇桥沟村)。150年间“富于粟,豪于乡里”。石介叔伯兄弟21人分16院。人口约30万,主要分布于山东中南部和江苏中北部等地区。
六顺堂:以得姓始祖石碏的教诲立堂。详《左传》隐公三年。
一、石shí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回、傣、鲜、苗、彝、壮、侗、景颇、哈尼、裕固、水、土家、拉祜、布依、傈僳、维吾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於卫,世为卫大夫。”其后以字为氏。(按《姓氏考略》注引《春秋公子谱》云:“石骀仲之后。”)又引《路史》云:“(骀仲)即石珮。”其据《礼记·郑注》按:“骀仲为石珮之族。《路史》谓‘即石碏’,误。”兹并录以备考。
2、出自西域沙陀人。《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姓》:“后晋高祖(按:五代后晋高祖为石敬瑭)本西域人,冒姓石氏。”郑樵亦注:“五代石氏建国,号‘晋’。”
3、或为乌石兰氏所改。《魏书·官氏志》载:“乌石兰氏改为石氏。”
4、或为娄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北史》注云:“娄姓有改石氏者,齐武明皇后用巫媪言改石氏。”
5、或出自羯族。十六国时后赵之石勒、石虎者是。
6、或为张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后赵录》注云:“张㔨督改(为)石会。”
7、或为冉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后赵录》注云:“冉闵冒石闵。”
8、《辞源》注云:“隋唐时石国(故地在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人来中国,有人以石为姓。”
9、为清代满族姓瓜尔佳氏所改。《清通志·氏族略·总论·以名为氏》载:“石国柱,官工部尚书,封三等男爵,本姓瓜尔佳氏,父石翰,居辽东,因名有石字,遂以为氏。”
10、满族石佳氏、倭赫氏、倭勒氏皆改为单姓“石”。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11、苗族之石姓,分布於湖南之花垣、保靖、吉首等地,或为时姓所改,称作小石;或为廖姓所改,称作“大石”。
12、拉祜族之石姓、为“宋石”氏所改,取其末音谐以石字而为单姓。
13、锡伯族之石姓,为石佳氏所改,取其首音谐以“石”字而为单姓。
14、回族之石姓或分布在河北镇泊,“自称元代脱脱丞相后裔,传说其先人为元大都(今北京)的建设到南方征调珍贵木料,运至镇泊时,适逢元朝被朱元障灭亡。无奈,只好留居镇泊,并以征调之木料,修建了清真寺。为了避祸更不敢说自己是脱脱的后人,便指石为姓,传至今日。”
15、裕固族之石姓,由“齐鲁”氏所改。“齐鲁”为裕国语之音译,汉意为石头。本为户族名,以为姓,后或取其汉意改为单姓“石”。注(11)——(15)参见《中国人的姓名》。春秋楚有石奢,昭王相;宋代有石守信,又有石延年;太平天国有石达开。
二、石
石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5%,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石姓约占全国汉族石姓人数63%。
石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卫靖伯之孙石腊,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石腊之孙骀仲,以祖父字为氏。
2、春秋时宋公子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
3、春秋时郑公子丰之子,公孙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
4、春秋时晋扬(一作杨)食我,字伯石,其后必有以其字为氏者。
5、虢州石氏系出乌石兰氏。北魏时乌石兰氏改姓石氏,见《魏书·官氏志》。又有,其先姓乌石兰氏,九代祖猛,始从拓拔氏入夏,居河南、遂去乌与兰,独姓石氏,见《韩昌黎集》。又,北魏嗢石兰氏改为石氏,一说,嗢石兰氏即乌石兰氏,后人恐与乌落兰氏相混,遂改乌石兰为嗢石兰。
6、上党石氏,羯人之姓,其先为匈奴别部,后散居上党、武乡。
7、唐时回鹘人之姓,见《全唐文》。
8、唐时太原石氏源出沙陀部。五代十国时后晋高祖石敬瑭之四代祖璟,为沙陀部人,石敬瑭冒姓石氏。
9、万州石氏系出波斯,五代十国时前蜀利州司马石处温是也,见《九国志》。
10、唐时幽州石氏系出胡人,见《太平广记》。
11、西域石氏,本石国羯胡。五代十国时后赵石勒之祖为康居人,康居支庶有石国,故以石为姓。石国一作柘支(故城在今乌兹别克斯
石姓名人:
石作蜀,春秋时成纪人,孔子弟子。一说石作为复姓。
郡望:渤海、武威。
一、石shí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回、傣、鲜、苗、彝、壮、侗、景颇、哈尼、裕固、水、土家、拉祜、布依、傈僳、维吾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於卫,世为卫大夫。”其后以字为氏。(按《姓氏考略》注引《春秋公子谱》云:“石骀仲之后。”)又引《路史》云:“(骀仲)即石珮。”其据《礼记·郑注》按:“骀仲为石珮之族。《路史》谓‘即石碏’,误。”兹并录以备考。
2、出自西域沙陀人。《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姓》:“后晋高祖(按:五代后晋高祖为石敬瑭)本西域人,冒姓石氏。”郑樵亦注:“五代石氏建国,号‘晋’。”
3、或为乌石兰氏所改。《魏书·官氏志》载:“乌石兰氏改为石氏。”
4、或为娄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北史》注云:“娄姓有改石氏者,齐武明皇后用巫媪言改石氏。”
5、或出自羯族。十六国时后赵之石勒、石虎者是。
6、或为张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后赵录》注云:“张㔨督改(为)石会。”
7、或为冉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后赵录》注云:“冉闵冒石闵。”
8、《辞源》注云:“隋唐时石国(故地在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人来中国,有人以石为姓。”
9、为清代满族姓瓜尔佳氏所改。《清通志·氏族略·总论·以名为氏》载:“石国柱,官工部尚书,封三等男爵,本姓瓜尔佳氏,父石翰,居辽东,因名有石字,遂以为氏。”
10、满族石佳氏、倭赫氏、倭勒氏皆改为单姓“石”。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11、苗族之石姓,分布於湖南之花垣、保靖、吉首等地,或为时姓所改,称作小石;或为廖姓所改,称作“大石”。
12、拉祜族之石姓、为“宋石”氏所改,取其末音谐以石字而为单姓。
13、锡伯族之石姓,为石佳氏所改,取其首音谐以“石”字而为单姓。
14、回族之石姓或分布在河北镇泊,“自称元代脱脱丞相后裔,传说其先人为元大都(今北京)的建设到南方征调珍贵木料,运至镇泊时,适逢元朝被朱元障灭亡。无奈,只好留居镇泊,并以征调之木料,修建了清真寺。为了避祸更不敢说自己是脱脱的后人,便指石为姓,传至今日。”
15、裕固族之石姓,由“齐鲁”氏所改。“齐鲁”为裕国语之音译,汉意为石头。本为户族名,以为姓,后或取其汉意改为单姓“石”。注(11)——(15)参见《中国人的姓名》。春秋楚有石奢,昭王相;宋代有石守信,又有石延年;太平天国有石达开。
二、石
石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5%,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石姓约占全国汉族石姓人数63%。
石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卫靖伯之孙石腊,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石腊之孙骀仲,以祖父字为氏。
2、春秋时宋公子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
3、春秋时郑公子丰之子,公孙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
4、春秋时晋扬(一作杨)食我,字伯石,其后必有以其字为氏者。
5、虢州石氏系出乌石兰氏。北魏时乌石兰氏改姓石氏,见《魏书·官氏志》。又有,其先姓乌石兰氏,九代祖猛,始从拓拔氏入夏,居河南、遂去乌与兰,独姓石氏,见《韩昌黎集》。又,北魏嗢石兰氏改为石氏,一说,嗢石兰氏即乌石兰氏,后人恐与乌落兰氏相混,遂改乌石兰为嗢石兰。
6、上党石氏,羯人之姓,其先为匈奴别部,后散居上党、武乡。
7、唐时回鹘人之姓,见《全唐文》。
8、唐时太原石氏源出沙陀部。五代十国时后晋高祖石敬瑭之四代祖璟,为沙陀部人,石敬瑭冒姓石氏。
9、万州石氏系出波斯,五代十国时前蜀利州司马石处温是也,见《九国志》。
10、唐时幽州石氏系出胡人,见《太平广记》。
11、西域石氏,本石国羯胡。五代十国时后赵石勒之祖为康居人,康居支庶有石国,故以石为姓。石国一作柘支(故城在今乌兹别克斯
石姓名人:
石作蜀,春秋时成纪人,孔子弟子。一说石作为复姓。
郡望:渤海、武威。
武威郡: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在原匈奴休屠王的地域置郡,治所在武威(今甘肃民勤),为凉州的州府所在,历史上曾称“西凉”、“姑臧”。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的地区。西汉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以后辖地在今甘肃省黄河西部、武威东部及大东河、大西河流域地区。东汉时期移治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诸国皆建都于该地。
渤海郡:西汉时期从巨鹿、上谷之地分出渤海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东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辽宁省之间的渤海湾一带。唐朝时期的东北靺鞨(古女真族)以粟末部为主体亦建立过渤海郡,先称振国(震国),又称渤海国,其时辖地在今东北松花江以南至渤海地区。后来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遂名渤海。渤海郡地跨乌苏里江两岸,在今辽宁、河北、山东三省之间的渤海湾沿岸一带。后唐同光四年(丙戌,公元926年),渤海郡为大辽国契丹族所灭。
平原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公元前206年),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陵县、禹城、齐河、临邑、商河、惠民、阳信等地。东汉以后,或为国,或为郡。北魏时期废黜。隋、唐两朝时期曾以德州为平原郡,治安德,即今山东省陵县。
上党郡:战国时期韩国置郡,秦国灭韩国后承之,治所在壶关(今山西长治),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长子县。西汉朝时期移治到长子(今山西长子),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境内沁水东部地区即今山西省长治市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河南堂:以望立堂。
渤海堂:以望立堂。
平原堂:以望立堂。
武威堂:以望立堂。
上党堂:以望立堂。
徂徕堂:以望立堂。宋朝石介,山东省徂徕山人,官国子直讲(国子监的教授)。他写文章批评时政,毫无顾忌,升太子中允,作《庆历圣德诗》,人称“徂徕先生”。其先祖唐末由山东乐陵迁至兖州奉符云亭里商王村(今山东泰安徂徕镇桥沟村)。150年间“富于粟,豪于乡里”。石介叔伯兄弟21人分16院。人口约30万,主要分布于山东中南部和江苏中北部等地区。
六顺堂:以得姓始祖石碏的教诲立堂。详《左传》隐公三年。
一、石shí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颇广:今北京,内蒙古之乌海,山东之平邑、东平,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等地均有。汉、满、回、傣、鲜、苗、彝、壮、侗、景颇、哈尼、裕固、水、土家、拉祜、布依、傈僳、维吾尔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靖伯之孙石碏有大功於卫,世为卫大夫。”其后以字为氏。(按《姓氏考略》注引《春秋公子谱》云:“石骀仲之后。”)又引《路史》云:“(骀仲)即石珮。”其据《礼记·郑注》按:“骀仲为石珮之族。《路史》谓‘即石碏’,误。”兹并录以备考。
2、出自西域沙陀人。《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姓》:“后晋高祖(按:五代后晋高祖为石敬瑭)本西域人,冒姓石氏。”郑樵亦注:“五代石氏建国,号‘晋’。”
3、或为乌石兰氏所改。《魏书·官氏志》载:“乌石兰氏改为石氏。”
4、或为娄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北史》注云:“娄姓有改石氏者,齐武明皇后用巫媪言改石氏。”
5、或出自羯族。十六国时后赵之石勒、石虎者是。
6、或为张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后赵录》注云:“张㔨督改(为)石会。”
7、或为冉姓所改。《姓氏考略》据《后赵录》注云:“冉闵冒石闵。”
8、《辞源》注云:“隋唐时石国(故地在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人来中国,有人以石为姓。”
9、为清代满族姓瓜尔佳氏所改。《清通志·氏族略·总论·以名为氏》载:“石国柱,官工部尚书,封三等男爵,本姓瓜尔佳氏,父石翰,居辽东,因名有石字,遂以为氏。”
10、满族石佳氏、倭赫氏、倭勒氏皆改为单姓“石”。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11、苗族之石姓,分布於湖南之花垣、保靖、吉首等地,或为时姓所改,称作小石;或为廖姓所改,称作“大石”。
12、拉祜族之石姓、为“宋石”氏所改,取其末音谐以石字而为单姓。
13、锡伯族之石姓,为石佳氏所改,取其首音谐以“石”字而为单姓。
14、回族之石姓或分布在河北镇泊,“自称元代脱脱丞相后裔,传说其先人为元大都(今北京)的建设到南方征调珍贵木料,运至镇泊时,适逢元朝被朱元障灭亡。无奈,只好留居镇泊,并以征调之木料,修建了清真寺。为了避祸更不敢说自己是脱脱的后人,便指石为姓,传至今日。”
15、裕固族之石姓,由“齐鲁”氏所改。“齐鲁”为裕国语之音译,汉意为石头。本为户族名,以为姓,后或取其汉意改为单姓“石”。注(11)——(15)参见《中国人的姓名》。春秋楚有石奢,昭王相;宋代有石守信,又有石延年;太平天国有石达开。
二、石
石姓分布: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35%,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四川、河北、山东、陕西、辽宁、河南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石姓约占全国汉族石姓人数63%。
石姓起源:
1、系自姬姓。春秋时卫靖伯之孙石腊,有大功于卫,世为卫大夫。石腊之孙骀仲,以祖父字为氏。
2、春秋时宋公子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
3、春秋时郑公子丰之子,公孙段,字子石,其后以字为氏。
4、春秋时晋扬(一作杨)食我,字伯石,其后必有以其字为氏者。
5、虢州石氏系出乌石兰氏。北魏时乌石兰氏改姓石氏,见《魏书·官氏志》。又有,其先姓乌石兰氏,九代祖猛,始从拓拔氏入夏,居河南、遂去乌与兰,独姓石氏,见《韩昌黎集》。又,北魏嗢石兰氏改为石氏,一说,嗢石兰氏即乌石兰氏,后人恐与乌落兰氏相混,遂改乌石兰为嗢石兰。
6、上党石氏,羯人之姓,其先为匈奴别部,后散居上党、武乡。
7、唐时回鹘人之姓,见《全唐文》。
8、唐时太原石氏源出沙陀部。五代十国时后晋高祖石敬瑭之四代祖璟,为沙陀部人,石敬瑭冒姓石氏。
9、万州石氏系出波斯,五代十国时前蜀利州司马石处温是也,见《九国志》。
10、唐时幽州石氏系出胡人,见《太平广记》。
11、西域石氏,本石国羯胡。五代十国时后赵石勒之祖为康居人,康居支庶有石国,故以石为姓。石国一作柘支(故城在今乌兹别克斯
石姓名人:
石作蜀,春秋时成纪人,孔子弟子。一说石作为复姓。
郡望:渤海、武威。
其他姓氏
[ 石 ]字的同音字 - [ shi,dan ]
[ 石 ]的同部首字 - [ 石 ]部